|
|
|
新
闻 中 心 |
小脑电刺激(脑循环) |
双击自动滚屏 |
发布者:admin
发布时间:2007-12-18 14:51:47 阅读:5099次 |
小脑电刺激又称脑循环功能治疗仪(CVFT),是采用数字频率合成仿生物电进行电刺激的治疗设备。 基本原理
通过粘帖于体表的随弃式电极,将治疗电流无创伤导入小脑顶核区(FN),达到改善大脑供血, 保护神经细胞,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功能的作用. 小脑与大脑皮质之间存在着往返的纤维联系,电刺激小脑或小脑顶核后,缺血区局部脑血量增加,脑循环改善,脑电图复原,脑损害减轻,这种改善属于小脑的神经网络的神经源性适应性保护作用机制。 Galea等研究电刺激小脑后,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(iNos)mRNA表达降低及iNOS蛋白降低,致长时间合成一氧化氮对细胞产生细胞毒的作用减轻,从而使脑功能有所改善。Davis报道600例脑瘫病人中,90%接受了电刺激小脑治疗,其中85%痉挛型脑瘫人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,包括流涎、语言、情绪、呼吸、姿势、步态、关节的活动范围及运动能力等。电刺激改善脑功能脑瘫儿童的脑损害减轻。 治疗特点
A.优点:
1.治疗灵敏度高。 2.有效穿透颅骨屏障。 3.该疗法无创伤、无副作用。 4.以治疗者的感受大小可随意调节强度。
B.缺点:
1.电极片易脱落,而影响治疗效果。 2.开始治疗阶段患儿不能适应刺激,而不配合治疗。 3.治疗时间长,疗效不易客观测量。 技术要领
治疗输出线端部有一对主治疗线(较短,用于头脑部治疗)和一对辅助治疗线(较长,用于肢体或人体其他部位治疗),每一对治疗线为一独立的输出回路,必须成对使用(单独用一对主治疗线,或单独用一对辅助治疗线,或两者同时使用)
主治疗线使用: 在患者两耳乳突表皮(位于二耳后和耳道平行的突出区,此对穿线通过小脑顶核区,过分偏离会影响治疗效果)经酒精棉清洁后,贴上体表粘贴电极。将治疗输出线主治疗线的一对夹持器分夹于两侧电极钮扣上,用松紧绑带将电极辅助固定。
辅助治疗线使用: 用于肢体或人体其它部位治疗,按治疗需要用于肢体伸侧治疗位置,位置应成对选择,构成治疗电流输出回路,将辅助治疗线的一对夹持器分夹于两侧电极钮扣上。
临床使用经验发现,不同的模式、频率、强度和时间对治疗效果有直接影响:
1. 频率的影响: 在频率较低时,对病人的刺激感较强。随着频率的增高,刺激感逐步减弱;经临床对 比治疗试验,发现较高频率的治疗效果往往比较低频率的治疗效果显著,建议采用较高的频率对病人进行治疗。(频率的高低对皮肤的刺激感有影响,与输出电流无关。)
2. 强度的影响: 由于个体差异,每个人对刺激强度感受和承受能力不尽相同。一般正常人可承受的强度范围在45%左右,在治疗时通常以病人的自我感受为参考,对感觉功能障碍或无法表达感受的病人一般设置强度为70%~110%即可。具体强度的设置可根据临床的实际情况进行调节。
3. 时间的影响: 根据不同的病人,病情严重程度等情况,一般采用每次治疗时间30~60分钟,每日至少二次,治疗周期十天左右。一般情况下每日治疗次数较多则治疗效果较明显,疗效巩固也较持久。
禁忌症
1、有出血倾向的病人(如:脑出血急性期、凝血机制障碍等)。 2、带有心脏起搏的病人慎用[发现有干扰心律现象者禁用]。 3、孕妇、高龄、高危病人使用时,应注意监护。 注意事项
1、治疗强度须因治疗者的承受大小而定。 2、粘帖电极片的部位要保持清洁。 3、粘帖电极片的位置一定要准确无误,治疗过程中要固定好,以免位置变化达不到治疗效果。

|
|
|
|
|
|